2022年3月20日 星期日

 加島短耳鴞 Galapagos Short-eared Owl (Asio flammeus galapagoensis/Asio galapagoensis), Galapagos endemic

這種貓頭鷹的分類仍有不同說法,有學者將其納入短耳鴞的一個亞種,亦有學者主張將其提升為獨立種。不論如何,這亦是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特有類別生物之一。加島短耳鴞是日行性的鴞類,以捕捉海島上的海鳥作為主要獵物。雖然行為上是日行性,不過作為貓頭鷹的一員,日間睡眼惺忪的模樣似乎仍然是鴞類常態。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香港01 x 國家地理雜誌】攝自然・壯麗瞬間 攝影分享會

香港01 x 國家地理雜誌 攝自然・壯麗瞬間 攝影分享會,3月3日及4日兩場講座

非洲和蒙古的每個壯麗時刻都美得讓人嘆喟,但要如何才能把握時機用鏡頭珍藏片刻奇觀?面對當地自然生態又有什麼需要觀察及留意?講座邀請了生態協會天文導師 MewChu作分享嘉賓,MewChu於2015及2016年前往蒙古國,深度考察這一片陌生之地,由地域、文化、生態、天文、考古,進行探索及拍攝,以相片及文章分享這個國度。
分享會亦邀得生態協會總監蘇毅雄Samson So與大家分享自然生態觀察及拍攝心得和體會,自然愛好者不容錯過。
講座詳情:
時段一:3月3日(星期五)19:30-21:30 絢麗非洲 自然觀察與攝影分享會
講者:生態協會總監 蘇毅雄
時段二:3月4日(星期六)11:00-13:00 蒙古國天文攝影分享會
講者:著名星野攝影師 MewChu

地點:01空間(灣仔皇后大道東127號1樓|港鐵灣仔站A3出口,步行約10分鐘)
費用:$50 (預先登記並完成網上付款,將獲贈01空間飲品換領券乙張)
截止報名日期:2017年3月3日(星期五) 中午12時
查詢:marketing@hk01.com / Whatsapp+852 9857 5461
活動連結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1307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國家地理雜誌 x 生態協會境外體驗」肯亞自然考察暨攝影之旅 2017
















東非的國家公園及生活其中的眾多野生動物,已為這個地區奠定了非常鮮明的「野生動物王國」形象。我們對群獅出動撲殺水牛的驚險鏡頭、角馬群橫渡河流時被鱷魚伏擊的震撼場面等應該不會感到陌生。或許你會嚮往獵豹驚人的奔跑速度和追捕獵物時那矯健的身手,另一方面卻又替那頭剛剛逃離土狼之吻的斑馬暗捏一把冷汗。大草原舞台上演一幕幕猛獸生態奇觀令人眼界大開,除了各式的哺乳類,肯亞豐富的鳥類資源亦會令自然愛好者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無論閣下喜歡自然觀察或是生態攝影,一趟肯亞之旅絕對是畢生難忘的體驗。














 2017年我將擔任「國家地理雜誌 x 生態協會境外體驗」肯亞之行的導師,將與隊員分享自然生態知識和觀察拍攝技巧。已經推出的兩個團隊分別是 7月4-13日和7月22-8月3日,除了戶外考察外亦會有室內課堂,歡迎喜歡大自然的朋友參加,初學者或具有攝影經驗的朋友皆適合。

10日7夜行程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78814609099125/
13日10夜行程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795494244006954/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講座訊息 :絢麗非洲──自然觀察與攝影分享會 (2016年5月20日 1900h-2100h)

非洲,不只有動物大遷徙。
絢麗非洲──自然觀察與攝影分享會 (5月20日 1900-2100)
我會在香港的天祥攝影器材公司尖沙嘴K11總店介紹包括肯尼亞、坦桑尼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馬達加斯加等特色,也會分享觀察拍 攝技巧及器材選擇心得。免費參加,請先報名,歡迎大家來交流。


廣闊的非洲大陸孕育了各種自然奇觀,每一次的自然之旅都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東非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草原生境和大裂谷湖泊,孕育了全球數量最密集的 哺乳類和鳥類;烏干達原始森林之中,山地大猩猩與黑猩猩在雲霧之間世代繁衍;非洲南部博茨瓦納的歐卡萬哥三角洲每年一度的大泛濫,促使了生物遷徙與群聚行 為,在這個幅員遼闊的季節性沼澤上演了一幕幕生物界奇觀;世界七大自然奇景之一的維多利亞瀑布,在津巴布韋與贊比亞之間見證著大地的變遷,以震撼的流水聲 告訴我們地質年代的故事;印度洋上的馬達加斯加,一億五千萬年的獨特進化之路展示了生物的獨特性,令地球第四大島的古老地貎更顯原始粗獷。無論閣下喜歡自 然觀察或是生態攝影,一趟非洲之旅絕對是畢生難忘的體驗,講座將會分享各地特色,觀察拍攝技巧及器材選擇。

主題:絢麗非洲──自然觀察與攝影分享會
主講:生態協會總監蘇毅雄 (Samson So)
日期及時間: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1900h-2100h)
地點:天祥攝影 - 尖沙咀K11總店 : 香港九龍尖沙咀河內道18號K11購物藝術館3樓301號鋪
報名費用:全免
報名方法:電郵報名至:Mr Ricky Lai m.hk>
主題名稱:
姓名:
電話:

講者簡介
生態協會總監蘇毅雄(Samson So)於香港大學生態及分類學系取得理學士及哲學碩士,及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新聞碩士。2005成立生態協會,舉辦各類自然教育推廣工作,包括生態導賞、環境教育課程、公開演講及工作坊等。自2001年首次踏足非洲,蘇毅雄至今已探訪非洲多國超過20次,每次都有不同人生體會,也帶來不同特色的攝影作品。


備註:同場可了解2016/2017生態協會非洲多國之旅的行程 

井底之蛙與萬物之靈 圖片及文字 蘇毅雄/生態協會


每當雨夜到來,不論是郊外或市區公園,都可以聽到雄厚低沈的蛙鳴聲,此起彼落,十分熱鬧。許多人聽其叫聲如牛,便順理成章的稱其為「牛蛙」。其實「牛蛙」 另有其「蛙」,原產北美洲,體型巨大,體長可達15厘米,由於食用及寵物市場的關係,被引進到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其實大家聽到的並不是牛蛙,而是香港原 生種類的花狹口蛙 (又稱為「亞洲錦蛙」)。
 
 一如其他狹口蛙科的成員,花狹口蛙的身體呈三角形,口部十分細小,擁有巨大的雙眼以適應夜行的習性,而且皮膚上有著疣粒狀的線體,遇到危險時可以分泌毒液來 驅敵。花狹口蛙在乾旱時候可以躲入泥土之中靜待雨季來臨,而每到潮濕季節,雄蛙便會浮在積水之中,鼓脹身軀,為繁殖的任務而落力以叫聲吸引雌蛙。
 
花狹口蛙的長相在人類看來有點逗趣,少與大自然接觸的人類甚至可能會對其長相產生厭惡感。雖然花狹口蛙其貌不揚,但叫聲是雨夜中最優美的情歌,至少同類女生聽來如此,而身體的構造則十分適合其生活方適。
 
香港境內錄得24種兩棲類,包括23種「無尾目」成員 (各種蛙類和蟾蜍)和一種瘰螈,牠們各從其類,和諧地生活於各種淡水環境。億萬年來,天地之間,萬物互相制衡,生生不息,身體構造和行為習性主要目的是能 夠生存、避敵、覓食、繁殖、育幼。無論長相或行為在人類眼中看來如何古怪,都只因為我們少見而多怪。長相和歌聲不是為了給人類鑑賞的,而是生物傳宗接代的 本錢。
 
 
如果人類可以謙虛的向大自然學習,不再傲慢的以「萬物之靈」自居,在觀察的過程之中,我們會認識到各種生物的本能,比起人類以環境作為代價的文明建設,更值 得稱頌和讚美。人類常以「井底之蛙」來比喻人們見識有限,不知世界之大。其實人類又何嘗不是自視過高,以為萬物皆為其而生呢?
 
蘇毅雄簡介
生態協會總監蘇毅雄(Samson So)於香港大學生態及分類學系取得理學士及哲學碩士,及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新聞碩士。自九十年代起,一直從事有關自然保護區人員培訓、生態考察 及教育工作,2005成立生態協會,舉辦各類自然教育推廣工作,包括生態導賞、環境教育課程、公開演講、工作坊及境外考察等。蘇毅雄亦是多產的撰稿人及攝 影師,透過攝影作品及工作坊讓大家進一步認識環境議題,在認知與欣賞的過程之中,推動自然保育工作。蘇毅雄曾參製作超過二十本有關自然生態、環境教育及綠 色旅遊的書籍,並有逾六百篇中英文章,在香港、中國大陸、亞洲地區及歐美發表。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到底該不該拍攝大自然??

以下言論本來用來回應網友留言,但也希讓引起大家關注(可參連結中的留言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160633461090&set=a.10151160632941090.441395.119213051089&type=1&theater):喜歡拍攝大自然,作品之中有各類花鳥蟲魚,並不一會破壞生態,也不一定代表攝影者關注自然。我不是大師,只希望將所學的知識及技巧分享,亦不負師父們對保育工作所寄予的厚望。如果攝影愛好者也可以透過觀察而了解自然,避免在不自覺之間作出失當行為,並透過分享,讓社會更重視自然保育,這實在是美事。香港的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成立是觀鳥者及保育人士的多年爭取所得,塱原濕地得以保存而避免被鐵路高架橋橫空而過,當年自然愛好者的推動及社會的認同功不可抹。
香港各處地點破壞生態的非法發展,亦有賴社會大眾的舉報及發起運動而加以保護。然而一張人人讚好的作品實在太具誘惑了,以致近年越來越多攝影者以不當手法拍攝,而作為研究人員及各範疇的導師,我有責任及義務作出警惕。雖然明知每次表明立場反對投餌播音修樹插技等拍攝手法總會惹來部份人不滿,亦繼續在雜誌、 電視、電台及公眾講座討論攝影操守,並在學術期刊發表相關論文,為的是希望維護自然攝影的尊嚴及操守,也希望大家多加關注自然環境。我不期望所有人認同觀點,公道自在人心。我見過以石塊或其他方法趕雀現身只為增加個人觀察記錄的觀鳥者,所以絕對明白不論觀鳥或拍攝,任何事都有有違操守的人,為求目的不擇手段。
幸好我相信不論觀察或拍攝,都有明白事理的人,否則大可置身事外,何必浪費時間,甘冒被人攻擊之煩?有人認為我連番言論是「踏著別人身體往前走」,貶低別人自抬身價。我一向對事不對人,同樣的工作理念已堅持了二十年,根本無需踏著別人身體往前走。心中有鬼的,總會覺其他人做的事都是針對自己。
其實如果干擾拍攝手法沒有問題並值得推廣,網友們為何只能在網上攻擊?何不正正規規撰文或演講分享?為何沒有媒體訪問其干擾誘攝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