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井底之蛙與萬物之靈 圖片及文字 蘇毅雄/生態協會


每當雨夜到來,不論是郊外或市區公園,都可以聽到雄厚低沈的蛙鳴聲,此起彼落,十分熱鬧。許多人聽其叫聲如牛,便順理成章的稱其為「牛蛙」。其實「牛蛙」 另有其「蛙」,原產北美洲,體型巨大,體長可達15厘米,由於食用及寵物市場的關係,被引進到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其實大家聽到的並不是牛蛙,而是香港原 生種類的花狹口蛙 (又稱為「亞洲錦蛙」)。
 
 一如其他狹口蛙科的成員,花狹口蛙的身體呈三角形,口部十分細小,擁有巨大的雙眼以適應夜行的習性,而且皮膚上有著疣粒狀的線體,遇到危險時可以分泌毒液來 驅敵。花狹口蛙在乾旱時候可以躲入泥土之中靜待雨季來臨,而每到潮濕季節,雄蛙便會浮在積水之中,鼓脹身軀,為繁殖的任務而落力以叫聲吸引雌蛙。
 
花狹口蛙的長相在人類看來有點逗趣,少與大自然接觸的人類甚至可能會對其長相產生厭惡感。雖然花狹口蛙其貌不揚,但叫聲是雨夜中最優美的情歌,至少同類女生聽來如此,而身體的構造則十分適合其生活方適。
 
香港境內錄得24種兩棲類,包括23種「無尾目」成員 (各種蛙類和蟾蜍)和一種瘰螈,牠們各從其類,和諧地生活於各種淡水環境。億萬年來,天地之間,萬物互相制衡,生生不息,身體構造和行為習性主要目的是能 夠生存、避敵、覓食、繁殖、育幼。無論長相或行為在人類眼中看來如何古怪,都只因為我們少見而多怪。長相和歌聲不是為了給人類鑑賞的,而是生物傳宗接代的 本錢。
 
 
如果人類可以謙虛的向大自然學習,不再傲慢的以「萬物之靈」自居,在觀察的過程之中,我們會認識到各種生物的本能,比起人類以環境作為代價的文明建設,更值 得稱頌和讚美。人類常以「井底之蛙」來比喻人們見識有限,不知世界之大。其實人類又何嘗不是自視過高,以為萬物皆為其而生呢?
 
蘇毅雄簡介
生態協會總監蘇毅雄(Samson So)於香港大學生態及分類學系取得理學士及哲學碩士,及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新聞碩士。自九十年代起,一直從事有關自然保護區人員培訓、生態考察 及教育工作,2005成立生態協會,舉辦各類自然教育推廣工作,包括生態導賞、環境教育課程、公開演講、工作坊及境外考察等。蘇毅雄亦是多產的撰稿人及攝 影師,透過攝影作品及工作坊讓大家進一步認識環境議題,在認知與欣賞的過程之中,推動自然保育工作。蘇毅雄曾參製作超過二十本有關自然生態、環境教育及綠 色旅遊的書籍,並有逾六百篇中英文章,在香港、中國大陸、亞洲地區及歐美發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