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秋風送爽

今年西曆十月剛好是農曆的九月,先有二十四節氣的「寒露」,再有二十四節氣的「霜降」。這兩個節氣標示著氣溫的下降,深秋而過,冬天將至。位處華南的香港這時雖然仍溫暖而潮濕,並不時有陣雨天氣,然而北風已悄悄地將夏季送走了。秋風送爽,正是郊遊好時節,也是在迎接冬季之前,為夏日餘溫進行告別禮。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看門路?看熱鬧?

近日有網友看見了我們課程的花絮,心存疑慮,並在多處留言,所以撰短文一篇,分享一下

科研及生態教育經常需要近距離接觸研究對象,包括在安全的情況之下在手上觀察,在行外人看來往往無法想像,更不要說認同。這些情況,我們在進行鳥類環誌工作時遇得最多,米埔保護區的參觀者往往會質疑環誌人員對鳥類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卻不知研究人員背後所接受的專業培訓以及持有相關的許可證。

而當我們在各地進行昆蟲、植物、真菌、兩棲爬行調查時,採集標本作為種類鑑別、地區物種資料存檔、甚至發表世界新種的時候,更常被斥為殺生。這就是科研、教育和湊熱鬧之間的區別,前者進行的人員只是少數,而且經長時間訓練,將影響減至最低,絕不濫捕,並且希望能將成果滙集,為科研及教育略盡綿力。而湊熱鬧者若缺乏認知及正確的方法及程序,則有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干擾。

若可以讓民眾對於大自然及野生動植物有更正確的態度,或許可以減少許多因為無知所產生的恐懼及厭惡,在認識及欣賞的過程之中進一步由心的生出珍惜及愛護之心。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二億八千萬年以來的最大危機

爬行類動物生存在地球經已有兩億八千萬年,在這段人類無法想像的漫長時間之中,爬行類發展出多種適應其生活環境的特徵,演化出令人讚嘆的生物多樣性。地球上生物的大滅絕事件並沒有令爬行類滅亡,殞石撞擊、冰川淹蓋、火山爆發,爬行類動物自然自有適應的方法,在種類更替之中演化出更適應生存的類型。

二億八千萬年後的今天,爬行類動物和許多其他野生動物一樣,正面臨著空前的危機。在地球只出現了短短二百萬年的人類,在近年對地球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空前破壞,為了滿足各類的消費活動、口腹之慾、獵奇野趣,野生動物被屠殺、囚禁、販賣、活剥、虐待。

大集團財力雄厚,可以以鋪天蓋地的宣傳方式,指鹿為馬,顛倒是非,傳播媒介每日不斷的飲食節目及廣告,向觀眾灌輸進食野生動物及瀕危物種的觀念,要不將這種飲食模式包裝成「時尚」、「高級」、「品味」,要不宣傳為「健康」、「正氣」、「公益」。

以龜類作為例子,手掌大小的個體,往往要超過十五年至二十年才可以長成。消費者可以想像一下,若市場上所販賣的龜真的如廣告所說,全部來自人工飼養的話,那麼這些「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集團早在上世紀已開始飼養今天所販賣的個體。一旦飼養了十多年尚未推出市場的龜意外身亡,十多年的飼料人工場地成本將付之流水。在商業的角度而言,大家認為這些龜真的是上世紀便開始被「人工飼養」嗎?
捕捉野生的個體,將以關在人工環境,以飼料供養一段時間,可否當作「人工飼養」?

若說有甚麽神奇飼料藥物讓龜類可以在三五年間快高長大,我們也應想像一下這些藥物是否會對人類自身亦有影響。

為了滿足畸形病態的消費模式,野生爬行類不斷被捕捉,以補充所謂人工飼養的「貨源」。在宣傳手段及形象顧問的包裝之下,消費者買得心安理得,大集團袋袋平安。我們在facebook/youtube 看到生劏海龜會指責行為野蠻殘忍,但其實當購買包裝精緻的「健康正氣」龜類制品時,大家亦在鼓勵類似的情況在淡水龜類身上發生。

香港是全球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野生動物貿易的轉口港,亦是全球消耗野生動物及製品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想一想珊瑚魚、魚翅、燕窩、野生龜、蛇類…﹞。除了被捕捉屠宰以滿足食品市場的需求之外,近年竉物市場的興起亦令爬行動物的生存雪上加霜。主題公園的蜥蝪展覽、每年北區公園的花鳥蟲魚展覽、爬蟲節以「教育」及「研究」為名的寵物市場宣傳,讓市民將「囚禁」理解為「照顧」。為了滿足人類「照顧」的「好意」,每年有成千上萬的爬行類在野外被捕捉,經包裝運輸,運送到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在捕捉、蓄存及運送的過程之中,死傷不計其數。拜託!!爬行動物生存在地球的時間比人類長100倍,牠們在野生生存得好好的,用不著人類的「照顧」。

許多爬行動物皆無法發聲,但只要我們理智的思考一下,不要被廣告及宣傳所矇蔽,或許也可以感受到野生動物的憤慨,或許也可以用心聆聽一下牠們無助的吶喊。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為野生動物做得更多,甚麼都不需做:不購買、不進食、不飼養,簡單的說「不」,已經可以作出很大的幫助。

以下一些連結讓大家有更多的參考
http://www.iucn.org/about/work/programmes/species/about_ssc/specialist_groups/specialist_group_pprofiles/turtle_tortoise_sg_profile/

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2010/01/asian-wildlife/leong-photography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708/4/j2f6.html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E%9C%E8%8B%93%E8%86%8F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4%9A%E5%A4%9A%E7%9B%8A%E8%86%B3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為食總司令》的反思

二月二十八日晚上看了翡翠台第二集《為食總司令》,從主持及嘉賓的對話之中,觀眾會否得到微啓發和反思?

嘉賓:養o既我唔食gar~~

主持:養o既我唔賣gar~~

主持:我想訂一條大龍躉。

答:啱啱賣咗喎~~

主持:咁訂一條要幾耐?

答:都要十日八日gar~~

主持:我哋响沙巴搵人落水捉。

主持:龍躉會兩三條一齊藏身石隙,搵到佢地,放個網响出口處,然後用餌引哂佢哋出嚟,用鈎鈎個鰓之後釣上水。

問:條魚要幾耐至生到咁大?

答:呢條魚約要廿年至生到咁大~~

主持:以前我哋每日劏一條。

主持:而家D魚少咗,大約一個月至有一條。

主持:一有貨就打俾D

主持:你收個客幾多錢佢哋都會捭~~~

有關龍躉 Giant Grouper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價錢、味道、劏法、煮法、食法以外的一些資料:

- 英文名:Giant Grouper

- 拉丁學名Epinephelus lanceolatus

- 生活在珊瑚礁之中,是當中最大的硬骨魚﹝鯊魚及鰩等魚為「軟骨魚」﹞

- 體長可達3,重600公斤

- 由於是珊瑚礁之中的最高等級捕獵者,處於食物鏈頂端,數量是珊瑚魚之中最稀少之一

- 雖然已有養殖的龍躉供應市場,為了滿足不斷增加的市場需求,香港仍然每年入口約450噸野生龍躉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鳥影隨想

記得十多年前開始觀鳥及攝影時,翠鳥美麗的身影一直是我夢中之物。學生年代器材有限,膠卷亦費用不菲,在有限的資源之下,我學會了透過長時間的觀察、接近、偽裝、等候,以求在不影響主體的情況之下,增加拍攝成功機會。在投入大量心血之後,一旦拍得合意影像,其滿足感非筆墨所能形容。獲得影像固然值得高興,但作為一個自然愛好者,更重要的是,在拍攝程之中對鳥類習性的掌握,以及對其生活環境的關注。攝影,不只是單純的獲得影像,而是人與自然的交流。

在現今數碼器材的協助之下,拍得清晰影像似乎變得理所當然,野鳥攝影不再是生態學家的專利。門檻降低了,讓更多攝影者可以進入鳥類拍攝的迷人世界。然而除了獲得令人讚嘆作品之外,在拍攝的同時,攝影者亦可以對鳥類及環境問題多一點關注。當年鳥類曾帶領我認識自然,讓我的人生有了方向,今天亦可以成為親善大使,讓更多朋友認識自然之美。

我在拍鳥時有許多令人反思的體會,相信有不少朋友亦有類似經驗:有拍攝者為了爭取有利位置,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手肘並用穿越人群,不顧對其他攝影者所造成的干擾;有的則在等候一小會之後,小鳥仍然和其玩躲貓貓,便破口大駡,行為令人側目;更過分者甚至以投石或叫囂方式驚嚇鳥兒,迫使其現身或起飛;發現鳥巢或珍稀鳥種,便在網路世界公諸天下,以表其功,結果招來大批人群爭相拍攝,為鳥類造成許多不必要干擾;亦有為了拍攝燕鷗,在鳥類繁殖期登島造訪,明知其行徑會嚴重影響野鳥的正常生活,仍然一意孤行。這種種行為,令人心痛,為的只是一張照片!

現時數碼攝影大行其道,郊外人手一支長鏡大炮,不管操守如何,拍得佳作的就是大師! 我因此曾一度抗拒在人群之中拍攝,為免大家也以為我也是穿鑿附會的一份子。思前想後,或許我亦可以趁大家興致勃勃的同時,分享一下觀察自然之樂,由心出發的讓更多朋友對大自然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以及建立基本尊重的態度。

我不是大師,亦非自命不凡,只希望可以有機會和更多朋友分享自然攝影的一些感受,這也是我舉辦許多攝影工作坊的推動力,也是我作為生態研究員、自然攝影師及環境教育工作者所能夠盡的一點綿力。

共勉之